一位培训机构前辈眼中的讲师经纪(下)
我明白了,他们这是群发啊。好的,既然是群发,你们愿意发就发吧。我也不看,更不必出于礼貌地回复,就直接把信息删除好了。现在的原则是,如果你发来的内容有我的姓,我一定会回复;如果称呼只是“老师”,能看出来是群发的,我一概不理会。
我所遇到的讲师经纪,有很多在工作沟通时很不专业,有些甚至太过随意和轻佻,尤其是一些进入培训行业不久的年轻人。经常有种被他们打败了的无可奈何的感觉。
曾经,一位很年轻的女孩子通过微信群加我为好友,她发来广告。我告诉她,不用特意发给我,她的同事曾经与我联系过,她们公司培训师的资料我都有,如果有需要,我会与她们联系的。
她问:“您贵姓?”
我说了我的姓。
她说:“那我应该跟您叫哥,还是叫姐呢?”
我的鼻子差点被气歪了。我也没客气,直接说:“职场中,问出来这么不专业的问题,让人怎么放心与你合作?”
她反应很快,马上改口叫老师,解释说:“我问得不专业,但我们的老师还是很专业的。”
只是,很可惜,已经晚了。
还有一些讲师经纪,经常发一些哈哈笑的表情,发“嘿嘿嘿”之类的语言,发各种表情。真的想告诉他们,这是工作啊,这是职场啊,这不是生活中的聊天啊。
终于有一天,我忍不住了。
一位讲师经纪从微信发来一段话,从嘿嘿开始的:“嘿嘿,是这样,自我感觉还是可以帮上您忙的,如果您需要,我正好专业,期待能帮得到您!如果有所打扰,请您谅解!如果您感兴趣,我给您发一个介绍,谢谢您的关注!培训效果从优,价格从低!”
我回复说:“谢谢你!我现在不做培训。你们相关的信息,我会记得。如果有需要,再与你联系。”
他说:“嘿嘿,原来就一直想拜访您,您工作一直很忙,没关系,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我就行,大小忙咱们都能帮,嘿嘿。”
我问他:“你多大年龄?做培训几年?”
他说:“我九零年的,哈哈哈,奔三十吧,培训行业也就三道四年(是的,是这个三道四年)。”
我说:“怪不得呢。感觉上就是年轻。”
他发来:“哈哈哈哈。老江湖呀。”
我不客气了,说:“给你个建议,和客户的沟通,不要显得太随便。不要经常发那些口气词和表情。职场上的工作沟通和生活中的聊天是不一样的。像我们这样的人,很不喜欢这种随意的表达。太不职业了。”
他反应很快,马上说:“受教了。”
也许确实是有年龄差别、有代沟吧。工作中,我很不习惯也不喜欢这样太随意、太随便的
沟通方式,我更喜欢商务化的有礼貌的沟通。商务化的沟通,应该是职场的基本要求吧,这是
对自己、对对方、对工作、对合作的一种尊重吧。
只是,看到很多年轻人以类似的方式来发信息,口气词很多,有的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他们
是在撒娇,说话嗲嗲的。或许,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;或许,他们并没有意识
到职场和生活的不同吧。
他们,是不是应该想想:自己,真的了解对面的这个人吗?自己,知道对面这个人的年龄
吗?自己,是否知道对面的这个人是什么风格、喜欢怎样的沟通方式?自己喜欢的、适应的沟
通方式就会是其他人也喜欢、适应的沟通方式吗?
有的时候,真的想直接告诉这些年轻人,这样的沟通方式并不专业、并不职业。只是担心,
我有“好为人师”之嫌。
真的想建议这些年轻人,为了自己将来走得更长远一些,为了让自己更专业,多学习、多
运用专业的商务沟通方式。
一个女孩子,加了QQ,她就天天在QQ上发广告、发资料。后来她又加了我的微信。
加微信后,她说:“您好!我是XX讲师经纪。”
我说:“我知道你。你在QQ上给我发资料。”
她有些误会了,说:“好的,可是我没有您的QQ呀,您只给我微信呀。”
原来,我记得她,她却不记得我。
我说:“你看你的QQ。”
我直接在QQ上和她说了一句话。
我说:“我被你打败了,说你们不专业不算过分吧。”(我以前就和她说过,她们公司的销售很不专业)
她的回复是:“我把您的信息备注错了。哈哈!”
这个“哈哈”,
好像她备注错误是件很正常、很开心、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她又说:“我们都是从不专业到专业呀。对吧。”又是一副理直气壮的口气。
我是真的真的被她彻底打败了。怼我怼得好啊。
你们可以不专业、你们不专业是应该的、客户就应该理解和容忍你们的不专业,你是想告
诉我这些,是吗?
这已经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了,这是连基本的销售意识都没有。
从事销售工作,是有几点基本素质要求的,比如礼貌、用心、细心、准确记录客户的情况等。
有些出色的大销售,都会刻意训练自己的记忆力,把客户的情况都尽可能地记在脑子里。
而且,从事销售工作,能够这么随便地对客户吗?能够直接怼客户吗?能够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解释和辩解吗?
销售技巧中有基本的一条,如果客户有意见有异议,销售要马上表示接受和理解,然后再了解,这样才有利于与客户的进一步的沟通和工作。
一位讲师经纪推荐培训师,直接发来培训师的课程题目、简介、视频链接地址等。对培训师的评价甚高,介绍说是他们公司中讲得最好的培训师。
我看了培训师的授课视频,和他说:“你推荐的老师,普通话并不标准。”
他马上说:“不会吧,他给银行上过那么多课程,都没有反馈普通话的事情啊。”
我只能说:“那可能是对普通话的要求有些不同吧。”
有一家讲师经纪,在QQ上挂了一段时间,他有时会发来一张图片,一个人穿着有补丁的衣服,蹲在地上,前面放着一个碗,图片上的文字是:“老师,有需求吗?”
还曾经遇到过,一位讲师经纪连续几天发来图片:
“本月我们团队还差2万可以完成业绩,请帮忙。” 也遇到这样的信息:
“我亲爱的朋友,兄弟姐妹们,最近看了《战狼》感触特别深,作为一
个中国人,我为这个电影流过泪;作为一个营销人员我更为片中的为了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。就像我7月份是第2名但一样没人知道你是第几名一样,除非你是最牛逼的第一名,现在我8月就差一天的课就能做8月的冠军了,为了圆一个冠军的梦,感谢您支持我,感谢您们!”
我也是彻底无语了。销售,不是乞讨;销售,不是请客户帮忙;销售,也是有其尊严、有其价值的。他们,到底是怎么想的呢?
一位讲师经纪,不停地推荐自己的培训师。
我说:“我们做培训和销售比较久的,对培训师是有自己的分析的。
我们对培训师的要求有哪些,我们经常合作的培训师是哪种风格的,你们了解吗?既然你们不了解,你又凭什么说你们的培训师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?”
他说:“我首先得要有个得到您需求的机会啊。”
我说:“我又凭什么要给你需求呢?你换位想想,如果你是我,你会这么做吗?”
他说:“有需求我才可以进一步发展啊。”
我说:“那是你的想当然。后果可是我来承担的。”
培训师讲得好与坏,最终的责任是我们培训顾问在承担。我们怎么可能轻易相信讲师经纪的推荐呢?
何况,又有哪一位销售不说自己的产品好;又有哪一家讲师经纪不说自己的培训师讲得好呢!
一家讲师经纪问我最近有没有需求。
我说:“暂时没有。我们和新老师的合作很是谨慎,需要听课的。现在的培训师太多了,讲得错的也太多了。不听课真的不敢合作。”
她说:“第一次合作都是很谨慎的,我肯定也不会给您乱推老师砸自己的招牌的。”
我说:“我非常理解你所说的;我也相信你的出发点是这样的。同时,我也说明我的想法,所有的讲师经纪,都说着同样的话;但是,了解之下,却发现他们经常做不到如此。原因在于,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,对客户的理解不同、对品质的要求不同、对于培训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。
你们认为的好,未必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好。换句话说,你们说自己的培训师讲得好,但是,并不意味着我们也会认为你们的培训师讲得好。”
所有的讲师经纪都说着同样的内容:我们的培训师很专业、讲课很好;我们首先要听培训师试讲,达到我们公司的要求才会合作和推荐;我们的培训师,性价比高;我们的培训师,返聘率很高;我们是最靠谱的讲师经纪等等。所有这些,都是以自己为中心、相当然的广告语。讲师经纪专业与否、靠谱与否、培训师讲得如何,并不是讲师经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。
如果很“幸运”地加了同一家讲师经纪几个人的微信,那就看吧,他们每个人每一天几乎发着同样的广告、同样的语言、同样的图片。如果发布的内容有错别字,就全是同样的错误。我想,这大概是公司统一的宣传文案吧。可是,这么些人,他们都看不出来有错别字吗?
曾经看到一家讲师经纪,推广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的培训师,图片是培训师和史蒂芬•柯维的合影,文字介绍中把培训师抬得很高,“最”字当头,但史蒂芬•柯维却变成了史蒂芬-柯韦。然后还说:“推荐七个习惯和这位老师,可以帮助你们月末冲业绩。”这样的文字、这样说,对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、对史蒂芬•柯维也未免缺少一种了解和尊重了吧。试问,
我们敢和这样的讲师经纪合作吗?
我承认,我是一个“毛病”比较多、有些强迫症的人,对文案、对细节是有一些本能上的要求的。我看到,很多讲师经纪发来的资料,字体不统一,字号忽大忽小;行间距很小,看着很不舒服;经常打开一份文档,感觉满眼乱七八糟的,我都得把格式调好后再看内容。可以看出来,他们并没有用心做好这份文档。
有些文档里面并没有讲师经纪的联系方式。我们会收到很多培训师的资料,都放在一起。试想,如果有一天需要与某位培训师合作,却不知道与谁联系。
曾经,也建议过几位讲师经纪,把字体、格式统一、调整下,让客户看着舒服一些,显得自己专业和用心。有一位讲师经纪直接说:“可是,好多人并不会认真看啊。”
面对这样的回答和认知,我还能说什么呢?唯有无语了。
我们,为什么要与不用心工作的人合作呢?我们,敢相信不用心工作的人推荐的培训师吗?
他们这样对待工作,这样想客户,这样想自己呈现出来的内容,其工作的用心度和效果也是可以想见的。
面对很多的讲师经纪,我已经有些无语和无奈,有的时候也感觉到很烦,很容易被他们刺激到。有时被他们怼,有时也怼他们。我承认,是我修行不够,是我“毛病”多。
现在,面对很多的讲师经纪,我只会保持沉默。
并不是在刻意挑剔这些讲师经纪,只是希望他们可以更加用心、更加专业一些。
而培训行业如此众多的不专业,需要首先反省的是我们培训行业的“老人”,
是我们这些“老人”没有做好,是我们这些“老人”没有做到专业,现在并没有能力和水平来指导刚刚进入培训行业的年轻人。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,都是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共同制造出来的。
分享到